單一性別學校成為跨性別者的高牆

中正E報
【記者 洪子蕙/嘉義民雄報導】

跨性別者的定義為性別認同(社會性別)與生理性別不同,世界衛生組織將「性別認同障礙」改為「性別不一致」(或稱性別不安),代表跨性別者已正式去精神疾病化。但在臺灣,跨性別者只能按照生理性別而非性別認同就讀單一性別學校。

無法融入環境 跨性別者的無奈

大學五年級的17(化名),國中升高中時,因社會期待進入了被列為第一志願的男校,但他當初其實想去女校。而他近年來才發現自己的性別認同是女生,因為當時大眾沒有像現在那麼關注性別議題,性別教育中也沒有教導關於跨性別的觀念。17(化名)說:「那時候的我遇到某些事情,我會覺得自己不太對,我會檢討自己為什麼要這樣想,會覺得自己很奇怪。」


17(化名)認為他高中時期缺少了與女生同儕相處的機會。(示意照片)【記者 洪子蕙/攝影】

跨性者就讀單一性別學校需獲共識

在臺灣,若要變更法定性別,需2位精神科醫師的評估鑑定書,並進行摘除原生性器官的手術,手術必須年滿20歲才能進行,也因為手術費用昂貴,不是所有人都負擔得起。單一性別學校入學門檻中的性別欄位為法定性別,但因為變更法定性別的限制,使跨性別者無法依據自身性別認同就讀單一性別學校,所以17(化名)認為,跨性別者若要變更性別,只需要透過醫生評估,且能夠透過此證明書,以他自己的性別認同就讀單一性別學校。

對於單一性別學校的入學門檻從法定性別變更至性別認同這項議題,曾就讀過女校的李同學與余同學有不同的看法。李同學抱持保留的態度,余同學則是認為,入學可依據心理性別而非生理性別,他認為,入學門檻放寬與大眾討論相關議題可以同時進行,並且越早越好,但實際上可能要先取得社會共識,才能將入學門檻放寬。而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教授王雅玄指出,單一性別學校並不適合跨性別者就讀,因為父權體制會貶抑跨性別,父權體制不只是男尊女卑,它還要男生像男生、女生像女生,他說:「因為如果大眾氛圍沒有辦法接受,政策又去實施,有時候反而會傷害到少數。」此外,他表示,若要改變大眾的想法,需透過教育,讓孩子能夠從小接受多元異質性。


目前臺灣高中招生依然有性別限制。【記者 洪子蕙/擷取自109學年度基北區高級中等學校免試入學簡章】

廢除男女校仍須討論

2020年的3月與9月,分別有民眾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,提議「禁止各級學校招生限制性別」與「廢除台灣現有男校及女校制度」,皆未通過附議。余同學和李同學都反對廢除單一性別學校。余同學表示,單一性別學校與男女合校都有各自的優缺點,所以不應該廢除兩者其中一個;李同學不認同讀單一性別學校會恐懼異性,且認為對於異性的看法在成長的過程中就已經成形,不會因就讀單一性別學校而改變太多。17(化名)則是認為,此議題會產生討論,是因為社會認為單一性別學校是第一志願,並表示,單一性別學校是可以存在的,但前提是它們不是前面的志願,或是社會認為所有的學校等級都一樣。


臺灣單一性別學校大多都是第一志願。【記者 洪子蕙/攝影】

落實性平教育 從校園做起

王雅玄認為,單一性別學校較適合傳統父權社會,因女性在女校可以做自己,性別平權社會則適合男女合校。但最重要的是臺灣應開創性別友善的校園環境,讓所有的學生不論讀哪一個學校,都可以專注於自身潛能,不要為了性別而困擾。

2個讚